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开设在商学院下,全日制为期一年。项目旨在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定量经济学分析能力,为学生以后在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继续深造做好充分准备。通过该项目的学习,以及在经济学系优秀教授团队的指导下,毕业生将能够成功申请北美、欧洲或世界其他地区院校的博士课程。
学历要求:本科学士学位
专业背景:商科/经济背景,非商科/经济背景需有较好数理背景
语言:
雅思总分最低6.5,各部分不低于5.5
托福总分最低80
GRE/GMAT:强烈建议提交
序号 | 课程介绍 | Curriculum |
1 | 商业和经济数学 | Mathematics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 |
2 | 微观经济分析 | Microeconomic Analysis |
3 | 宏观经济分析 | Macroeconomic Analysis |
4 | 应用经济计量学 | Applied Econometrics |
5 | 银行与国际金融 | Banking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
6 |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 Behavioural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 |
7 | 中国经济分析 | China Economic Analysis |
8 | 竞争战略 | Competitive Strategy |
9 | 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学 | Economics of High-Tech Industries |
10 | 产业组织及产业规制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Regulations |
11 | 信息与激励 | Information and Incentives |
12 | 战略与组织 |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
13 | 制度经济学分析专题 | Topics in Economic Analysis of Institutions |
14 | 货币经济学15、信息经济学 | Monetary Economics |
1. 为什么选择港科经济学?
主持人:我们先回顾一下申请,请问你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所学校的这个项目呢?
P师姐:当初选择在香港首先是因为离广东省比较近,能够很快适应环境和文化;其次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又是国家经济特区,留港工作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会比较有帮助 。
选择学校和项目的原因:首先科大作为港三所,近几年在国际的排名涨势明显,在泰晤士报全球年轻大学中排名第一,商学院在香港也是排名前三,说明科大的声誉和校友资源都很优秀;选择Econ这个program主要是本科major,有一定的基础;加上之前做过功课,这个program里的教授的title都很厉害,有的还是国际或国内经济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综合而言,结合学校和自身条件考虑,我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和Economics这个项目。
2. 项目基本介绍
主持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吧,比如项目的学习长度、培养方向、学习模块,以及谈谈你认为这个项目适合哪些人去读?
P师姐:这个项目的整个学习长度从9月到次年6月,总长约9个月;必修学习模块包括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数学等,选修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选择;这个program的培养方向更偏研究型,比较适合对宏观经济研究感兴趣的同学申请。
3. 学习节奏与课程难度
主持人:那这个项目的学习节奏如何?课程难度大吗?课程难度主要是哪些方面?
P师姐:Econ的学习节奏跟其他专业相比相对适中,秋季学期主要是上必修课程,春季学期是上选修课程,冬季学期可根据自己选课的安排自行选择是否上课。
课程方面有一定难度,我个人认为难度主要在于数学方面,对逻辑思维有较高的要求,对于本科有基础的同学而言会比较容易接受和消化,当然数理基础好的同学会学起来更轻松 。
4. 师资力量
主持人:这个项目的教学模式是怎么样的?项目的师资力量如何?与老师的交流接触多吗?
P师姐:教学模式主要以以中小班级授课为主,大部分的课程人数约20-30人左右,偶尔有presentation,考查方式有考试、pre、做小组project等。
师资力量方面学院的教授来自于国际顶尖学府,有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加州伯克利大学等。因为科大教授每周都设有Office hour,可根据个人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去找老师沟通,所以有需要的话可以和老师多多接触的。
5. 就业情况
主持人:项目往届中国学生就业情况如何呢?
P师姐:往届中国学生的就业方向会很多面,留在香港的同学多进入券商银行等行业,回到内地就业的同学在选择券商银行之外,还会选择互联网行业例如BAT等公司。总的来说,该项目的同学在香港就业有较高认可度,回到内地就业也有一定优势的。
6. 关于找工作
主持人:师姐现在也已经找到工作了,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找到现在这份工作的吗?
P师姐:我个人是自己先在jobDB上投的实习,随后通过面试开始实习。大约在实习了两个月之后,我运气较好获得了留用机会,现在就在目前的公司工作啦。jobdb是香港的就业网站,上面有较多资源。
主持人:对于工作方面,你个人觉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会比较合适呢?
P师姐:我认为肯定是越早越好的,首先呢要确定自己想要在什么地方工作,假如决定留港的话就可以尽早得着手开始准备秋招,也可以多多参加学校的校招宣讲会。
7. 对师弟师妹的建议
主持人:感谢师姐的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对于即将要申请出国的同学们,你还有哪些建议吗?
P师姐:对于即将申请出国的同学们,我首先建议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绩点以及雅思托福等考试成绩,其次呢学校面试很重要,不仅需要准备相应面试问题,也要注意自己的面试技巧,尽量表现得活跃一些,会留给面试老师好印象。
而且之后你会发现面试老师都是你未来上课的教授呢。
1. 为什么选择港科经济学?
主持人:我们正式进入主题吧!首先请问你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科大经济学呢?当初还有其他的录取吗?
H师姐:关于学校,我当时是因为考虑到以后可能还是留在国内发展,在香港读书更方便找工作(香港的工作和内地的工作能双管齐下)。因为去国外的话,因为时差和距离的问题,要参加国内的面试经常需要在凌晨,甚至有些公司要求必须到现场面试,会错过一些机会。在香港的话我的目标就是港三所了,港大、港科和港中文,由于以后想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所以申请专业选择的是金融和经济。其他所录取的项目有港中文的金融和经济项目(具体在申请中走过的弯路我会在后面分享,以免同学们重蹈覆辙)。从中选择了港科经济专业的原因是:
1、我认为金融专业和经济专业在内地就业不会有“太大”(具体岗位具体分析)差别;
2、我更喜欢港科的氛围和环境,而且港科的排名会比港中文高;
3、港科经济专业虽然是Master of science,但是它是支持读phd的track的,可以说是三所学校的Msc in Economics里面唯一一个支持科研读博的Msc专业了,港中文和港大的经济专业如果想要读博,必须申请Master of philosophy,难度挺大的,所以在未来发展的多样性上,我更prefer港科经济专业。
主持人:科大被公认为是亚洲最具活力和最受尊崇的商学院之一,获得AACSB和EQUIS双重认证,据我们16年入读的毕达学子反馈:“科大才成立了25年就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特别是商学院,更是声名远扬……科大的经济系是在商学院里面,能够利用商学院很多优秀的资源,而其他境外高校的经济系普遍是在社会科学学院里面。”
2. 项目基本介绍
主持人:所以师姐的选择也是非常不错的啦,从项目的学习长度、培养方向、学习模块来看,你认为这个项目适合哪些人去读?
H师姐:Msc in Econ是港科商学院的其中一个项目,项目时长方面,选择就业一年,选择读博一年半(需要自行申请延长毕业时间),培养的方向刚才提到过,就是会同时有career service和research两个方向,如何选择是取决于你自己的规划的。
学习模块就是经济学的一些主要方向吧,包括微观、宏观、计量。这个项目还是比较适合有点商科基础的同学读,因为经济学的内容比较抽象,我们专业也有本科背景是数学和物理的同学。不过我觉得只要你对这个专业感兴趣,然后对经济和金融行业动态有sense,都可以来申请看看的~
3. 学习节奏与课程难度
主持人:你觉得这个项目的学习节奏以及课程难度如何?课程难度主要是哪些方面?
H师姐: 学习节奏取决于个人基础以及你对成绩的期望程度。课程分为compulsory和elective,第一学期就要把15学分的必修课修完,课程其实很满,在不选择其他选修课的情况下,一周里面有四天是上下午都有3个半小时左右的课程的。
当然,课程基本不考勤,所以学习靠自觉,如果想拿好看的gpa,最好每天都学(一周七天),如果只想拿个及格分,也可以最后一周再抱佛脚,但是课程内容并不简单,抱佛脚会很绝望的(忠告)。
课程难度主要在15学分的compulsory吧,有宏观、微观、计量和高数。elective是可以自己选择课程的,有多种多样的课程,像是货币政策、编程、风险管理、FinTech、开放经济等等,也可以选择写论文的项目(不是必须要写)。
4. 教学模式与师资力量
主持人:嗯嗯,课程选择还是挺多元的,这个项目的教学模式是怎么样的?项目的师资力量如何?
H师姐:教学模式就是很正常的taught program吧,老师上课,布置作业,然后做project和考试。师资力量挺不错的,老师们都很nice也很热心,和老师的交流接触是取决于你自己是否积极和主动。
譬如我自己,因为在进行career planning的时候就确定不想读phd、要找工作了,所以跟老师的交流会比较少。想要读phd的同学可以多积极主动地接触一下老师们,如果老师喜欢你的话可能会有带你做科研的机会。
5. 班级情况
主持人:这个项目也给那些还不确定要不要读PHD的学生一个缓冲了~你之前所在的班级有多少人?其中中国学生有多少人?感觉身边的同学怎么样?
H师姐:班上有一百多号人,基本都是中国内地学生,会有几个香港local,感觉身边的同学都挺优秀的,在学习和生活的交流上都很愉快,也经常会互帮互助,我还是在这里交到了很好的朋友的~
6. 就业资源
主持人:嗯嗯,这个项目的就业资源如何?在就业方面学院会提供哪些帮助?
H师姐:项目的就业资源其实基本上就是商学院和学校方面的就业资源吧,基本所有big name都会来学校开宣讲会的,无论是香港的还是内地的。学院会提供的Career service包括企业招聘宣讲会的整理和报名、一些就业方面的指导,还有一些适合跟业界大佬们networking events的宣传报名。找工作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多关注学校邮箱里面career center发过来的邮件。
7. 就业去向
主持人:就业资源看来确实还是不错的,那这个项目往届中国学生就业情况如何呢?
H师姐:因为经济这个专业比较广口,所以往届中国学生就业的情况有:香港的银行(汇丰、恒生)、四大,内地头部券商的投行(华泰、广发、招商),也有腾讯、网易、华为、大疆等优秀的大企业。
8. 对师弟师妹的建议
主持人:对于即将要申请的同学们,有哪些建议给他们吗?
H师姐:我想要给的建议是,尽早做好申请规划,尤其是把该考的成绩先考下来。我当时因为托福成绩一直没考到比较理想的成绩,害怕申请拖晚了的话会被前面申请的轮次的同学把offer拿光,就把比较低的分数先提交了上去,但是事实上有些大学和项目(譬如港大)只会浏览一次你的application,有某个方面没达到硬性条件就会直接放进waitlist不再看。我在申请递交并被浏览后(申请最终结果还没出来前)考到了托福高分,去系统update了我的application information并发邮件给office提醒,虽然收到了回复,但是后续的反馈表明了这次的update并没有用。
1. 为何拒巴黎银行offer?
主持人:刘师兄~ 你为啥拒了巴黎银行的offer呀?
刘师兄:我一开始申请的是前台的工作,但后来被被调到了中后台去,虽然工资差不多,但是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并不太好,所以就推掉了。其实回来内地能去到券商,生活过得也很滋润的~
2. 为什么选港科经济?
主持人:请问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学校和项目?
刘师兄:科大才成立了25年就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特别是商学院,更是声名远扬。而且,科大经济系群星璀璨,汇集了一批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优秀学者,读本科的时候就听过不少人的名字,比如说后来我跟着做研究助理的Prof.Albert Park,是研究中国劳动经济学的专家,来科大之前就是牛津的正教授,某种程度上我是奔着他而来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科大的经济系是在商学院里面,能够利用商学院很多优秀的资源,而其他境外高校的经济系普遍是在社会科学学院里面。
3. 项目基本介绍
主持人:师兄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吗?包括项目的录取难度、学习长度、培养方向、学习模块,谈谈你认为这个项目适合哪些人去读。
刘师兄:整体而言,科大经济学硕士这个项目是偏学术的,特别重视数理能力。对于想读PhD的人来说是很好的选择,并且你可以选修PhD的课程,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前几年这个项目大约有20%的毕业生选择读phd,但近几年这个数字有所降低。学习模块的话,上学期都是必修课,宏微观跟计量经济学;下学期的都是选修,课程范围很广,甚至可以去修MBA跟其他专业的课。
4. 学习节奏与课程难度
主持人:那科大这个项目的学习节奏如何?课程难度大吗?课程难度主要是哪些方面?(比如数学、编程、写论文等)
刘师兄:与其他一年制的课程一样,这个项目的学习节奏还是比较紧凑的,课余时间并不算多。课程难度主要在于大量的公式推导,每次上完宏微观的课满黑板都是公式[流泪],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可能有点挑战。
主持人:所以准备申这个项目的同学们要好好修数学课程了哦!
5. 师资力量
主持人:项目的教学模式是怎么样的?项目的师资力量如何?与老师的交流接触多吗?
刘师兄:课程主要还是以老师教授为主,但教授会很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一个问题,而不是简单讲解理论。如果你选修了MBA的课,就会有大量的presentation跟小组作业了。师资的话绝大部分都是国外顶尖名校毕业的,芝加哥、斯坦福、普林斯顿、多伦多、耶鲁、伯克利等。比如说albert park是哈佛的本科、斯坦佛的博士,来科大之前是牛津的正教授;系主任梁兆辉以前在港大的时候是张五常的TA,后来去了芝加哥大学跟着诺奖得主Gary Becker读phd。至于跟老师在课下的接触,这个得看个人了,好几个同学一开学就找感兴趣的导师开始做研究项目了。而我也跟系里面的两个教授在课下经常讨论一些经济问题,教授们还是很善谈的。
6. 班级情况
主持人:师兄所在班级有多少人?其中中国学生有多少人?class profile怎么样?感觉身边的同学怎么样??
刘师兄:我这一届有90人左右,中国人有80个左右,但当中有10个人左右是海本毕业的,比如说UCL,UIUC,明尼苏达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其余90%都是211/985,整体生源还是很不错的。
7. 就业资源
主持人:请问师兄项目就业资源如何?学院会提供什么就业方面的帮助?
刘师兄:经济系本身在就业的资源不算多,但商学院跟学校career center的资源非常多,各种宣讲会跟企业参观活动,而且会定期举行一些workshop例如修改简历,提高面试技巧等。
主持人:师兄你是否了解项目往届中国学生留在那边的人数多吗?最后都去了什么企业?回国的同学都是去哪里的呢?
刘师兄:毕业后就在香港的同学有20%左右吧,大部分去了四大跟中资银行。四大去年在香港招了至少2000人。回国的行业跨度比较广,基本上金融业每一个范畴都有,像中信证券这类比较厉害的公司也不少。
8. 校友资源
主持人:校友资源如何?校友网强大吗?
刘师兄:校友资源只能说一般般了,是硬伤了,毕竟科大成立才25年,但是在深圳的话,校友资源还是可以的。
9. 其他
主持人:请问师兄,感觉是否能够融入当地?目前最大的难处是什么?
刘师兄:个人而言还是很适应在香港的生活,因为自己本身就是广东人会讲粤语,饮食习惯什么的也很相似。
主持人:对于你所在的学校,有什么你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吗?
刘师兄:科大是一所很纯粹的研究型大学,只要你有做研究意愿,就能找到属于你的机会。学校坐落在相对偏僻的海边,一方面是缺乏大都市的繁华,另一方面却能让你沉下心来尊重学术,而且绝大部分教授住在学校,交流很方便。如果你的规划是读完书就出来工作,科大商学院这块足够响亮的牌子能帮你不少,我之前去一家公司面试,面试官就问我:听说科大商学院比港大还厉害。
10. 关于求职
主持人:关于海外求职我也有一些问题想问一下师兄,师兄你原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现在跟你的预期一致吗?
刘师兄:我是一开始打算找一份与投资、证券等相关的工作,所以网申的时候也是有选择性地去申,并不是海投浪费时间。但往往跟现实还是有差距的,你可能要在好公司差岗位跟差公司好岗位之间做选择,这里的好跟差是想对而言的啦~
主持人:这个项目能够满足你的职业需要吗?
刘师兄:可以啊,因为投资类的职位会涉及不少的经济分析,正好可以作用学到的内容。而且系里面有编程的课程可供修读,这对于做有志于做quant的同学来说是很好的准备。
主持人:当时你是怎么找到现在这份工作的?通过哪些途径或资源?
刘师兄:商学院有一个内部的求职网站,资源很丰富,而且都是一些经过筛选比较适合应届生的工作,匹配度很高,我就是在这里面找的,身边不少同学也是通过这个网站找到工作的。
主持人:师兄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招聘工作?(一般企业单位什么时候来校招聘?或者开始招人热潮?)
刘师兄:香港的校招跟大陆的流程基本一样,10月份开始就会有密集的宣讲会,10-12月是求职旺季,11月中的时候学校也会搞一个大型的求职交流会,去年我记得邀请了差不多100家企业过来。
主持人:请问师兄,在香港找工作上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或者说会遇到哪些困境?你是如何克服的?
刘师兄:最大的挑战就是如果想去外资顶尖投行的话,自己的背景算不上很突出,有很多求职者都是美国常青藤毕业的,而且在香港,硕士学位不见得比本科更有吸引力。对于这个问题,我会尽量突出其他方面的能力,毕竟招聘也不仅仅只是看毕业学校。在这过程中,最好多找学校career center的老师交流下,不断提升的自己的求职能力。
主持人:中国学生留在香港的机会大吗?最主要的有哪些难点?
刘师兄:有心留下的话都能留,这几年中资在香港的扩张很快,需要大量的人手。最主要的难点可能就是语言上的沟通了,特别是一些需要经常基础客户的港资公司,经常需要接触客户;外资企业的话一般对粤语还不太注重,反而希望求职者的普通话熟练。
主持人:对于中国(大陆)学生来说,都有什么途径可以尝试来提高拿到工作offer的几率?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对就业影响大吗?
刘师兄:尽量多networking了,特别是趁着宣讲会刚结束的时候抓紧机会跟在场的公司人员交流留个好印象。科大的地理位置虽然没有港大好,但去中环面试也不算很麻烦,40分钟以内就能去到。如果你住在坑口的话,25分钟就到了。
主持人:撇开签证因素,香港的企业对于大陆学生是否有特别要求?或者说会特别考核?
刘师兄:会不会粤语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要求,尤其是需要经常跟客户接触的岗位,港资公司的面试一般都是三种需要交叉进行。
主持人:请问师兄,企业是否对香港当地学校有偏好?
刘师兄:传闻,港中科三所学校会比较受青睐,特别是对大公司而言,一些大公司开宣讲会只会选择去这三所学校。
主持人:最后,请问师兄,对于希望在留在香港找工作的中国学生,你有什么建议?
刘师兄:跟local多交流多接触,尽早适应香港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融入这边的圈子,还有就是一定要善用career center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