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基本介绍
主持人:老罗金融是众多金融学子向往的硕士项目之一,而他的实际课程设置与学习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师姐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包括项目的学习长度、培养方向、学习模块,并谈谈你认为这个项目适合哪些人去读呢?
陈师姐: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课程的一些信息吧,项目的时间是一年,一共是46个学分。四个学期,每个学期大概4到5门课。课程内容涉及corporate finance, investments, accounting, modeling 等等,同时学校也提供不同的选修课,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对未来职业的发展需求选择。同时也可以选择延期半年毕业,延期的那一个学期上一个网课,最后需要回学校参加期末考,很多同学选择延期是为了找实习工作。
因为这个项目并不要求学生之前有金融基础,所以即使本科不是学习金融的同学也不用担心,事实上我有很多同学都不是金融背景的。如果是对金融感兴趣或者希望以后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的同学都可以申请,罗村的金融项目干货还是很足的。
2、班级情况
主持人:师姐所在班级有多少人?其中中国学生有多少人?class profile怎么样?感觉身边的同学怎么样?
陈师姐:我那年的MS finance 班级那年大概有180人左右,中国学生大概60%左右,男女比例基本1比1,有全职工作经验的同学大概占到一半以上,平均工作年限在2年左右。我身边的同学很多都是以前有工作经验的,跟他们在一起学习能学到很多学校可能并不会教的东西,比如我的很多excel技能都是当年我一个在咨询公司工作过的同学传授的。我的一些本科刚毕业的同学很多都是学霸,有我当年广东省的文科高考状元,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内知名高校毕业的。
3、就业资源与就业情况
主持人:项目的就业资源如何?学院会提供什么就业方面的帮助呢?
陈师姐:Simon商学院有自己的career center, 我们刚进去的时候会给我们提供简历修改,还有就业指导,我个人觉得简历修改效果还是很好的,因为他们会根据美国当地的文化和习惯,对排版以及简历的内容提供有效的建议。Career center 每个学期都会提供career fair,学生可以免费参加,career fair 都会在纽约或者别的城市举行,学校会组织一起乘车。
主持人:项目就业情况怎么样?往届中国学生留在那边的人数多吗?师姐那一届最后都去了什么企业?回国的同学都是去哪里的呢?
陈师姐:我们那一届大部分中国同学都回国工作了,有一部分同学毕业了以后申请OPT在美国实习了一段时间,但最后都还是回国了。一个是因为美国的H1B工作签证是需要用人单位sponsor的,所以客观来讲,留学生找工作是不容易的,同时在美国找工作需要networking,这可能也是很多中国学生很难适应的一点。
我回国的同学几乎全部都在金融行业,包括券商的二级市场分析员,信用风险分析员和IBD岗位,外资和精品投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咨询岗位。留在美国工作的同学也都是从事金融行业,包括BNP Paribas和精品投行。
4、校友资源
主持人:校友资源如何?校友网强大吗?
陈师姐:毕业以后我们同学之间都还是保持很好的关系,约饭的,邀请当伴郎伴娘的都有,我们现在都还是会在微信群里聊天,去不同的地方出差都会想着去找同学吃饭。罗村经常会举办校友联谊,包括在纽约,上海和北京,Simon院长有时候都会去。我们有不同的微信校友群,上面有时会有校友分享的一些招聘信息,或者是行业内的信息。
5、特别分享
主持人:对于你的学校和项目,还有什么你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吗?
陈师姐:那就分享几个我个人的感受吧。第一是,罗村的金融项目在业内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我毕业去面试的时候很多人听到罗村金融第一印象还是很好的。而且罗村金融在学术界的地位还是挺高的,我一个做academic的同学就跟我说他做research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罗村教授发表的论文。
美国在金融方面的发展还是很前沿的,可以好好利用在罗村的这段时间多阅读,多去了解金融方面的发展,或者多和老师沟通交流。
第二是,我当年有一门课叫business communication,跨越了四个学期,主要就是教怎么做presentation,看起来挺不起眼还挺麻烦的一门非专业课,但其实到现在真心觉得受益匪浅,每次我有presentation的时候都会想起当年老师教的怎么做准备,怎么着装,怎么做眼神交流,以及怎么控制语速,好像成为了一种程式一样。
最后,一年的项目时间其实不长,但是study load确实很大,同学们要做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准备。我身边的同学都异常的勤奋努力,而且学习的氛围非常好,我们经常约着一起去自习室自习,可以多向身边的同学学习,可能会受益终生。
6、老罗金融看重什么
主持人:师姐结合自己的申请经验和在读体会,觉得这个项目申请时注重的是什么?
陈师姐:其实和大多数的美国金融master项目一样,除了基本语言和成绩要求之外,也是需要PS和面试的。PS主要是突出个人优势,主要是soft skill,我当年非常纠结PS,总觉得突不出什么个人优势,但后来毕达的老师说罗村还是比较注重学生背景的多样性,于是PS可以着重在自己可以如何贡献diversity。面试也是需要重视的,当年也有毕达的老师给我提前训练几次,当时面试我的是一个MBA的漂亮姐姐,问的问题都比较基础,大部分都跟自身经历相关的,主要是考察你的表达能力。
7、如何找实习
主持人:师姐可否分享一下当时你的实习经历,以及你的收获?有哪些找实习的途径可以分享的吗?
陈师姐:我当时在申请的时候有过两个银行的实习,一个保险公司的实习,一个猎头公司的实习。因为实习生的工作可能并不会让你接触多核心的工作内容,但是这些实习经历主要是提高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可能都会成为你的个人优势,可以写进PS里。
因为我比较早就决定要出国留学,所以我从大一就开始找实习,主要途径都是通过网上投简历或者是学校的定点招聘。现在的同学们可用的资源比我当年要多很多了,可以多了解身边的资源,包括师兄师姐或者相关机构,也可以多留意学校里面的宣传。
8、给申请者的建议
主持人:对于准备申请这个项目同学,师姐还有什么建议吗?
陈师姐:第一还是老生常谈,要确定自己的兴趣所在。罗村金融的专业知识教的还是比较不错的,如果是真的对金融感兴趣的同学,会学有所获。不然在学习压力生活压力都这么大的情况下,会很难坚持下去。
第二,要尽早准备。因为实习经历或海外交换经历不是一两天就能拿到的,是需要积累的。如果是本科不是金融的同学,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多学习多看书,或者看看网课,试着考考CFA之类的。
9、就业经验分享
主持人:师姐毕业之后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呢?
陈师姐:我毕业后在上海的一家精品投行做financial advisory的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帮助一些新兴公司对接资本市场,提供融资和并购的服务。工作性质和券商或者外资投行差不多,但是服务的对象不同。
主持人:当时你是怎么找到现在这份工作的?通过哪些途径或资源呢?
陈师姐:当时毕业的时候也和大部分的毕业生一样都是在网上找的招聘信息,参加了笔试,最后回国参加了两轮面试。同学们可以多关注国内的一些招聘网站,以及多和你一样都回国找工作的同学沟通交流,有时候他们会有一些好的资源可以推荐给你,有的时候一些招聘信息可能都在微信群里。
如果确定了自己想去的行业,可以向一些以前在这个行业内做过的同学了解情况,我当年FA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我认识的人中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不多,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想去一个最能锻炼自己的工作,在之后我也有几个同学都想跳槽来FA,也都会来问我这个行业的具体内容。
主持人:这个项目能够满足你的职业需要吗?
陈师姐:其实在罗村学的一些基本金融知识是完全能够满足职业需要的。我当时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的一些金融知识相关的问题,比如怎么求估值,三大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都是在罗村学过的。在后来的工作中,在罗村学的估值模型是应用的最多的。但同时一些research的技能,可能在学校老师并不会教,但私下需要自己充实。
10、关于回国就业
主持人:如果确定大陆就业,你建议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招聘工作呢?
陈师姐:我印象中国内的很多大公司校招一般都是在9或10月份左右开始,而且招的都是来年6月份之后开始工作的,按照这个套路,可能你刚去罗村的时候就要开始准备校招了,这样你就可以在6月份毕业的时候直接回国工作。但是对于很多本科刚毕业且不是金融背景的同学来说,这个时候去准备校招没什么底气。
所以其实在课程过半,参加国内的春季招聘也是可以的。还有像我们一些同学申请延期半年毕业,他们会在12月份左右毕业,这样就可以利用延期的半年回国找工作,同时保留自己应届毕业生的身份。
主持人:对于海归来说,回国就业存在哪些优劣势呢?有什么途径可以尝试来提高拿到工作offer的几率?
陈师姐:就我的经历来说,我个人觉得,第一,时间上可能会存在冲突或者安排不过来。虽然现在很多公司都会提供电话面试或者视频面试,但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可能会存在美国中国两边飞的情况,有时可能刚好遇上学校考试或者大project走不开,就不得不放弃面试的机会。因此,要合理安排好时间。
第二,资源上可能没有很充足。虽然现在也有一些中国企业会到海外名校去招人,我们那年海尔就有去career fair参展,但是毕竟是少数,所以需要自己额外的去留意国内的一些招聘信息,万一有时候一忙错过网申时间可能机会就没有了。我自己的方法是,我会把简历中英文准备好,还有一些常见的网申会问到的问题准备在一个word文档里,并且把自己的答案都事先写好,因为有的时候一些公司的网申问题可能会有重复,这样就避免了你每一次都重新打一遍问题,你可以直接在你的word里找到某个问题,重新修改一下自己的答案。
最后,对于海外留学生来说,我们学的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但是我们会忽略国内这个特定的金融市场,我之前面试一家券商的时候,有位留学生起来大谈自己对价值投资的看法,然而却不贴近国内的市场现状,因此当时的面试官也甚为不满。因此,如果同学们决定要回国就业,在学习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对国内市场的关注,毕竟国内现在发展太迅速。
主持人:国内企业看中海归学生的学校背景吗?哪些海外学校(包括香港)会比较吃香呢?
陈师姐:就我所知,现在很多国内企业对海外学校的熟悉度越来越高,以前可能都会说需要世界排名靠前的学校知名度才会比较高,但现在很多国内企业也不仅仅是看学校,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知识储备和一些软实力,包括做research,阅读国外文献资料,以及沟通的能力。比如我在工作的时候,因为我的海外留学背景,有的时候我会被我老板叫去参与和国外公司的电话会议,或者是和一些外企的沟通。
主持人:对于希望在留学后回国(大陆)就业的中国学生,你有什么建议?
陈师姐:我个人觉得,第一是能够摆正我们的心态。因为现在海外毕业生越来越多,光是这个身份并不能带来任何的光环或者优势,更重要的是在海外这一年里所学到的和充实的本事和能力,不是让海外留学生成为你的标签,而是让自己的名字成为自己的标签,让企业认的是我们这个人,不是我们的身份。
第二,如果希望回国就业,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国内市场。现在国内的发展很快速,资讯也很发达,特别是创业的氛围也越来越浓,所以如果决定要回国就业,一定要对国内的市场和形势有很好的认识和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运用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分析某个产品或者某个公司和行业,这样会对面试和以后在国内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再分享一个面试的小技巧,可能对于一些本科不是金融的同学来说,很多金融名词你们在学习的时候接触的是它的英文,但是回国面试的时候,一定要去了解他们的中文名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