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达留学
毕达故事
精雕细琢出的MIT金融硕士录取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金融本科

GPA和考试分数:GPA3.77,IBT109,GMAT700

申请结果: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mperial University

连续考了四次GMAT后,M的最高分也只有700。要知道在全国赫赫有名的浙大,这个分数可是够“丢人”的——连那些本科成绩比她差得多的同学,GMAT都比她高出二三十分。这可把她的自信心彻底摧毁了,完全没有了当时那种“我只要名校”的豪情壮志。她可以接受的选校范围,也从原来的前30拓宽至前60。所以,当我把MIT的金融硕士项目列入选校名单时,她对我的选校建议产生了严重的质疑——风险太高了。

事实上,妄自菲薄的M是浙大的高材生,GPA排名年级前5%,而且出身于浙大最顶级的竺可桢学院,这种背景一定不会轻易被MIT的招生官忽视;此外,她在校期间的数学及计算机等数理课程都表现非常出色;更何况,她还曾经远赴香港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交流学习,并在中金公司、贝恩咨询、罗兰贝格等世界顶级投行和咨询公司实习过。这些经历都是分数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所以我相信,即使只有700分的GMAT,M还是能够闯过MIT的第一轮审核,争取到面试机会。

于是,在递交了学校的申请材料之后,我开始对M进行面试培训。在未来某一天,面试表现将成为M是否能够赢得MIT录取的关键——虽然此时学校尚未发来任何面试通知。我还记得M第一次面试培训的时候那手忙脚乱的样子,回答问题完全靠死记硬背,中间竟然因为忘词沉默了十几秒钟。但是由于有长时间的海外交流经验,M的口语表达能力非常强。我坚信她是块璞玉,精雕细琢之后就会绽放光芒。于是,我引导她回顾自己的实习经历对她形成现在的职业目标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交换的经历对自己理解跨国文化有什么帮助,自己将来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每周一次的面试培训,让M掌握了面试的诀窍,她终于明白:面试是一次互动的交流,是向招生委员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不仅仅是一个面试官问,她被动回答的过程。

就在M对自己的面试表现越来越有把握的时候,她身边的同学也陆续接到面试,而我预料之中的那个属于M的面试却迟迟没有来到。每周一次的面试培训气氛变得有些尴尬,我感受到她对于我所坚信的观点开始产生怀疑。12月初,一封发信人为mfinadcom的官方邮件不期而至——“终于到了!”电话那头,M激动的声音把之前所有对我的怀疑一扫而光。

拿到面试通知之后,M的练习变得更为积极投入。我开始帮她强化针对MIT的面试技巧。通过分析今年最新的面试题库,我让M明白MIT的面试风格并没有固定套路。基于这样的面试风格,我采取追问式提问,一环扣一环愈发深入地对她的各种经历进行多角度提问。M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不太适应这种提问风格,容易慌张。我一再提醒她要保持镇定,自己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回答。三天的强化训练中,M慢慢形成了灵活风趣、成熟稳重的面试风格。

17号晚上刚刚完成skype面试的M高兴地跟我说,她觉得整个过程已经不是一个面试了,而是一场聊天。她觉得自己的优势自然地展现了出来。面试最后,她还即兴地结合时下非常流行的性格色彩学,用三种颜色去形容自己的个性,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周之后,又一封官方邮件不期而至,然而,这次却使她心情跌到谷底——她被waitlist了。

连M都觉得很奇怪,经过接近三个多月的漫长等待以后,看到邮箱里躺着MIT的录取信时,她竟然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此时的M已经成长了许多。经历了一个申请季以后,或许连她自己都没有察觉,她已经不是那个因为GMAT 700分就自卑的女孩。录取信中,MIT的招生官Sara Jacobsen写到:“The Admissions Committee is particularly impressed with your sense of purpose and your record of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s. ”蜕变后的她充满自信,连MIT的面试官都为她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