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
美国的大学可说是美国生活最充满活力的部分。大学即城市,没有围墙的校园意味着校园生活就是社会
生活,师生们的生活甚至是社会生活最精彩的组成,比如研讨社会问题,反对战争,实践各种肤色和种
族和性别交融,等等。
首先还是去图书馆看看吧,研究生图书馆和本科生图书馆及各类专业图书馆虽然有分类区别,实际上却
是可以随时进出,不分等级的。图书馆多半实行循环开放,如第一天上午8点到第二天上午5点,或者第一
天下午8点到第二天上午9点,也就是说,图书馆几乎是不关闭的,你可以选择自己爱好或者方便的不同时
间段进入自己学习状态。联机电脑和无线上网使得交流和找寻资料很方便。而阅览室分为单独间,几人间
,和多人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状态选择学习环境,以求最好效果。对于那些喜欢闹中求静的读
者来说,可以交谈的多人空间自然最令人神往,而这样的空间往往人也最多,就像一个嗡嗡的蜜蜂箱。现
在我就在这个箱中像一只蜜蜂一样专心自己的花朵。我的手提电脑连接着大阅览室一个廊柱上的插座,以
保证电压稳定,无线上网使得我可以随意到达中国网站,包括我们自己的两性视野网。
现在去学生们的学术活动空间,这样的空间往往是流动的,并且不需要导师参与,学术主持人由学生
们轮流担任,学术主题由现实国际情况提炼出来,比如支持谁竞选,支持谁得奖,研讨某国重大问题,或
者战争问题,国际关系等等。如果邀请相关学者为这样的学术活动主讲,往往是学生们自己申请相关课题
经费,吃饭则是 aa制,学生们共同分担。学术不仅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术活动组织本身,也成为展
示社会活动能力的场所。
一次我和一位哈佛大学来密西根大学任教的朋友交谈,得知美国大学生对于论文选题的选择,不仅与
个人兴趣相关,更与国际形势需要相关,一些学生们甚至把中国问题研究当成自己的论文方向。我想到在
国内很少有学生会把美国问题研究当成自己个人的论文选题,便向朋友细了解这些美国学生对于中国问题
的理解深度,结果令我吃惊,他们中有人研究中国农民问题,从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到王光美
的桃园经验,再到中国农民问题调查报告,一一有认真比较阅读和研讨。一位研究中国婚姻法的学生则对
中国婚姻立法的各次细变都有认真了解。在国内常常听到的乐观论调是,中国人对于世界的了解,特别是
美国的了解,比美国人要强得多,说美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基本上停留于文革,甚至还在小脚、小辫子
阶段。从美国大学生的论文,代国家思考、有国际视野来看,这样的论调可说不攻自破。反而是我们国内
的英语教育堪忧,常常仅仅停留于语言学习而不进入文化体制和问题教学,即使英语很好到了国外也需要
重新学习生活和制度,自然很难对于别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批评了。
美国大学师生都有租房住的习惯。大学老师在没有成为副教授之前,随时可能流动到不同学校,所以
租房住的情况很普及。而学生们也很少住集体宿舍,合租房住,和非学生的房东及其他各类人合住,生活
的一切都得自己动脑动手,大学生活不仅是读书,更是学会社会人生,体验生活复杂和学会把生活搞好,
生活和学习一体的实践,令学生们对于经济和知识和社会体制,都有深入地体验和思考,并且因而可以和
学习互动,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的大学课堂上,老师会更多倾听学生提问和自己解答,因为学生和老师一
样,都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反思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美国大学生每学年需要阅读很多书,老师通常不讲解书的内容,而是在课堂上提问和让学生提问并讲
解,而相关提问和讲解与更多书联接,如果不自觉阅读,几乎不能进入知识系统,所以大量时间在图书馆
可说是学生生活日常状态。与此相关是到各地和各国体验生活,由一位老师带领,到中国或者其他不同于
美国的国家实地体验,并且要求到别人的家庭中观察生活,感受文化和文明的日常差别。学会与差异相处
,和多元共存,从而理解自己,这一切,就是美国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当然不可能与现实
的生活脱节,也不会发生毕业后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情况。因为大学生生活就是最好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