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来最大的回国潮”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9月24日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下称《国际人才蓝皮书》)称,近年来,中国留学人员呈现加速回国的态势。
该中心的统计数字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不断增加。1978~2012年,我国留学回国人数累计为109.13万。2009年回国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比前一年增加50%以上。近五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达到近80万人,接近前30年的3倍。
特别是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对于这一现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曾形象地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回国潮”。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介绍,近年来,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留学生的政策更趋向于留下优秀的有潜质的留学生,加大了留学生留在留学国的难度,有意愿回国的留学生比例大幅增加。
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生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金融危机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增就业机会有限以及出于社会地位等方面因素的考虑,许多留学生也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和合理的定位而产生回国的念头。
“当然,有更多的留学生愿意回国也印证了中国已经逐渐进入人才回流国家这一观点。”王辉耀说,随着回流成为更多留学生的选择,未来几年,中国或许会迎来留学回国人员比出国留学人员多的回国高潮。
《国际人才蓝皮书》介绍,目前,国际留学生主要来源于亚洲国家,中国连续4年成为美国留学生总数最多的国家。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52.7%的国际留学生来自亚洲,23.1%的国际留学生来自欧洲,11.6%的国际留学生来自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占6.1%,北美洲占2.7%,大洋洲占0.9%。
2010年,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占到国际留学生总量的17%,是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主要留学生接收国的第一大留学生来源。
海外留学投资回报更高
“出国留学价格不菲,但是随着购买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有能力把子女送去国外留学。”《国际人才蓝皮书》称,同样是通过深造积累人力资本,在国内读研和出国留学这两个选择得到的结果却迥然不同。
据麦可思数据统计,84.62%的研究生留学主要由父母亲友资助,而依靠国外大学或国外机构资助的则占10.26%。近年来,美国、欧洲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又遭遇到了财政危机,它们提供给国外学生的奖学金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中国学生到海外留学的成本已经成为其家庭的重大负担。
那为什么中国家长还是争先恐后地要送子女出国留学呢?《国际人才蓝皮书》称,就留学来看,在这个更加严酷的就业环境之下,家长和学生认为留学可以带来就业方面的优势。
作为教育投资,人们普遍认为国外学校比国内学校有吸引力。《国际人才蓝皮书》解释说,因为随着大学的扩招,中国的名牌大学效应被稀释,进了“211”和“985”大学不代表能够找到好的工作。
海外留学背景不但让学生在国内劳动力市场更加具有竞争力,而且让学生可以通过留学进入海外市场。《国际人才蓝皮书》称,出国留学的回报不只体现在物质和薪资上,对于接受过国外教育,并且有国外工作经验的留学生来说,他们的经历和能力不仅会使他们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香饽饽”,也会在留学地甚至其他国家被认可。
《国际人才蓝皮书》指出,像购买或者投资一样,对教育的投入并不是无止境或者不合理的。有一些教育投资不能立竿见影,甚至在家长有生之年,对儿女教育投入的总成本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回收。但是从家庭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家长与儿女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只要儿女在有生之年能够回收教育投资,家庭就会认为这是值得投资的。
留学“赤字”现象严峻
但王辉耀表示,中国目前还处在留学“赤字”的阶段,留学“赤字”现象严峻。
大量学生出国留学,而进入国内学习的外国学生数量却少之又少,这种留学领域出现的高输出、低输入现象称为留学“赤字”。
《国际人才蓝皮书》介绍,2004年,我国出国留学生与在华留学学生总数之差为31.62万人,2012年扩大至80.86万人。2012年,中国在海外留学生总数为113.69万人,而在华留学生仅有32.83万人。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英国的国际留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比例为17%,法国2010年国际留学生占比达到12%,日本虽是非英语国家,2010年这一比例也达到3.8%,而2011年在华留学来源学历生仅占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2800多万)的0.425%。
《国际人才蓝皮书》认为,留学“赤字”现象的存在,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王辉耀说,目前,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国际化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我国的优质高等教育相对缺乏,国际教育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教育需求。
“留学‘赤字’也反映出我国教师国际化水平不足、专业设置不合理、留学生校外住宿及课余打工管理不规范以及国际营销意识不强等问题。”王辉耀说,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国际化水平不足。
《国际人才蓝皮书》介绍,2010年,在我国高校任职的外籍教师有11287人,占高校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到1%,而在香港,在高校任职的外籍教师占总数的40%~50%,而且99%的教师都拥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
目前,我国对来华留学生设置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投资成本较小的专业,如外语、经济、管理、财务、金融等,而缺少特色专业,医学、工程、社会科学类少有涉及。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我国难以吸引国际一流学生来华留学。另外,中国在吸引外国留学生、促进优秀留华毕业生就业、让留学生真正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及工作也远远不够。”王辉耀说。
发达国家出口留学教育
《国际人才蓝皮书》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留学教育性质发生了变化,市场化趋势日渐明显,留学教育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服务出口的主要产业。
“留学生不仅为留学目的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的新动力,而且还为其带来巨额的经济收益。”王辉耀说。
从1980年开始,英国采取对留学生全成本收费政策。2006年,留学教育为英国创造了85亿英镑的产值,以留学教育为主的教育输出开始成为英国第三大出口产业。据英国商业、创新和技术部的研究报告,2012年,英国的留学产业每年将会给英国经济带来141亿英镑的收入,这一收入有望在2020年达到215亿英镑,2025年达到266亿英镑。
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2000~2009年,澳大利亚教育服务收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并在2009年达到最高值181亿澳元。之后,随着国际留学生数量的减少,教育服务收入出现了下降。2010年,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贸易收入为163亿澳元,教育服务的贸易收入超过传统的羊毛出口产业的贸易收入,成为该国最大服务贸易产业之一。
根据德勤的报告,2011年澳大利亚国际留学生的支出为151.27亿澳元,而其亲属和朋友的支出为3.17亿澳元,两者的支出总和相当于澳大利亚13万名全日制职工的经济贡献。2012年,国际留学生的支出为147亿澳元,与2009年相比下降了19%。
2011年,美国针对国际留学生的教育服务收入约为210亿美元。同时,随着国际留学生的不断增加,2012年国际留学生为美国经济的贡献总额增至218.07亿美元。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的调研发现,留学生在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许多国家纷纷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增加奖学金的规模和水平、发放国际留学生校外工作签证和毕业工作签证以及简化留学生移民程序等政策措施来吸引更多优秀海外留学生。诸如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其大量招收本科留学生,重要原因在于留学教育对本国经济具有提振作用;而美国等国家大量招收研究生,则更多的是从人才储备的角度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