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达留学
留学地区/美国留学
选专业的意义

据美国《纽约时报》的教育专辑报道,到2010年,供美国留学生选的专业有1500个之多,十年内增加了355个。像密歇根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这种规模庞大的州立学校,供学生选择的专业高达250个左右。

选择两个甚至三个专业的学生比例也日益增多。2001-2011这十年间,双专业的学士学位获得者增加了70%。另外,还有一些大学开始容许学生自造专业,即按照自己的兴趣志向设计专业,规划课程,只要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批准,就可以通过独立研究攻读自己“发明”的专业了。于是有了“文化犯罪与家庭健康”、“幸福研究”、“操纵”等等稀奇古怪的专业。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盟校,至今仍然没有工商管理这类的本科专业,更不用提会计等更为具体的专业了。与此相对,经济学、历史、社会科学等,在顶尖学校成为流行专业。大体而言,越是层次高的大学,专业越理论化,或者说越大而化之。专业太具体,往往有沦为技工教育之嫌。欧洲的传统不同于美国,但也遵从类似的逻辑。

过去的大学教授总警告学生,不要过早确定自己的方向,尤其是不要在一年级就匆匆忙忙定专业。大一决定专业,所依据的往往是高中的教育和经验。而高等教育的主旨之一,就是帮你跳出高中时代狭窄的眼界。大学前两年,可能是一个有志青年脱胎换骨的时期。经历这个过程后再决定走什么路也不晚。比较理想的模式是,大学期间进行各种自由的探求,毕业前后大体有了人生和事业的方向感,再据此选择个适合的研究院去专精一艺。

然而,大学普及的结果是高等教育的实用化。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智力平平之辈。虽然拿了大学文凭,但毕业后很难进入高端的专业阶层,仍属于“普通劳动者”。他们进大学后的所求,自然和精英们有所不同。

如今,一般的大学都希望学生赶紧选择专业。因为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显示,那些从一开始就选定专业的学生,留下来读到底、拿到学位的比例明显要高。一种解释是,这样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起步时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们也许不是精英,也不准备成为精英,但很实际,对自己的才能有比较理性的估计。

但是,大多数学生还远到不了这样的程度。他们大多是听说仅受高中教育没出路,于是跟风进了大学。比如,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80%的新生,包括那些已经选好专业的,都对自己的专业感到拿不准。在选择了专业的学生中,有一半事后会变主意。这些学生日后的辍学率、失败率自然会很高。

决定不了自己专业的学生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美国的教育哲学特别强调尊重和鼓励学生,于是就把这些学生的专业身份从 “未决定”改为 “探索”。比如在佛罗里达大学,60%的学生在大二结束时改换专业。学校设计了三个“探索轨道”:工程与科学、人文与文学、社会与行为学科。在辛辛那提大学,所有“未决定”的学生索性都进入“探索”课程。其实,在哈佛这样的精英大学,“社会与行为学科”这种“探索轨道”基本就构成了一个专业。问题是,如果你不那么精英,作为普通人选择这样宏观的专业,就显得有些大而无当。

当然,除了常春藤等有巨额财政捐助的精英大学外,大部分普通大学都非常依赖学费,对市场特别敏感。专业的设置和市场上的商品差不多,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专业越来越多、越设越细,就仿佛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学生的选择多,容易做决定,学校就生意兴隆。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中国留学生大量集中在工商管理、财会等几个实用专业,他们是学校重要的财源。所以,这些专业顺理成章地成了需要加强、扩张的领域。

这样的趋势,对美国普通大学的教育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对于一般的大学生而言,越早定专业就越早集中精力,进而能够比较有效地利用宝贵时光。我自己作为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劝告从来是如此:与其犹犹豫豫,不如抓起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管他日后有没有用。事实上,精研任何一业,达到一定的高度后,都会全面提升你的素质,最终派上用场。如果有些人实在太实际,不肯追寻自己“没用”的兴趣,那就捡起一门自以为有用的科目钻研下去好了。

选专业的意义,大体也就到此为止。几年前《纽约时报》报道了某位学生图实用在本科读了工商管理,毕业后到一个超市当经理,似乎专业很对口。但她工作一段时间后承认,随便选个其他专业和学工商管理并没有区别。课程中教的东西大部分在工作中都没用。唯一幸运的是,自己在大学没有无所事事地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