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从1978年至今,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数量总计达100万;而据上海市教委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仅上海市出国留学的人数就多达1.6万人次。3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168倍。
走过最初的火热崇拜,到后来的冷静探索,再到这些年的众说纷纭,“出国留学”始终是教育培训界最热的话题之一。
成长之路,越走越成“独木桥”
2007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1010万;2008年,这个纪录再次被刷新,报考人数达1050万人。有人自嘲,中国参加高考的人数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因此,尽管全国拥有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但仍然无法改变众多学子落榜和无法走入名校的尴尬境地。惊人的报考人数与有限的院校资源,尤其是名校资源之间所出现的巨大鸿沟让学生的发展道路越行越窄,最终走成了一条“独木桥”。
我们看到了太多意气风发的高中生在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后的苦痛;花样年华的学生为了圆大学梦或名校梦,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默默复读的无奈;也深刻体会到考生背后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顺利进入好大学,不辞劳苦四处奔波的辛劳。
成长之路究竟该怎么走?深深揪痛了每一个学生、家长的心。
放眼全球,新辟成才“康庄道”
而当我们将目光放到国外的高等院校上时,发现美国TOP100名校基本都能跻身全球TOP200;澳大利亚一共39所大学中有37所是公立大学,12所跻身世界百强;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有17所英国大学排在前100位……这些数据在学生心目又燃起了熊熊的希望:从排名看来,这些国外院校和国内名牌比起来毫无逊色之处,是否可以在国外独辟教育蹊径,和国内的名校毕业生来个“殊途同归”?
另外,国外大学开设的许多专业在国内刚起步或还是空白。如果学生有在海外就业或移民的打算,那么直接接受西方的高等教育也许更能一步到位。此外,在国外,转校换专业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有着灵活的转换机制。学生如果不喜欢自身专业,可通过专门的途径转换;如果想转去更好的大学,也可以通过学分互转升入名校。